Mysql

事务的基本要素

  1. 原子性:事务是一个原子操作单元,其对数据的修改,要么全都执行,要么全都不执行
  2. 一致性:事务开始前和结束后,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没有被破坏。
  3. 隔离性: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事务请求同一数据,不同的事务之间彼此没有任何干扰。
  4. 持久性:事务完成后,事务对数据库的所有更新将被保存到数据库,不能回滚。

MySQL的存储引擎

  1. InnoDB存储引擎:InnoDB存储引擎支持事务,其设计目标主要面向在线事务处理(OLTP)的应用。其特点是行锁设计,支持外键,并支持非锁定锁,即默认读取操作不会产生锁。从Mysql5.5.8版本开始,InnoDB存储引擎是默认的存储引擎。
  2. MyISAM存储引擎:MyISAM存储引擎不支持事务、表锁设计,支持全文索引,主要面向一些OLAP数据库应用。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就是主索引文件,而MyISAM的主索引和数据是分开的。
  3. NDB存储引擎:NDB存储引擎是一个集群存储引擎,其结构是share nothing的集群架构,能提供更高的可用性。NDB的特点是数据全部放在内存中(从MySQL 5.1版本开始,可以将非索引数据放在磁盘上),因此主键查找的速度极快,并且通过添加NDB数据存储节点可以线性地提高数据库性能,是高可用、高性能的集群系统。NDB存储引擎的连接操作是在MySQL数据库层完成的,而不是在存储引擎层完成的。这意味着,复杂的连接操作需要巨大的网络开销,因此查询速度很慢。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NDB存储引擎的市场应该是非常巨大的。
  4. Memory存储引擎:Memory存储引擎(之前称HEAP存储引擎)将表中的数据存放在内存中,如果数据库重启或发生崩溃,表中的数据都将消失。它非常适合用于存储临时数据的临时表,以及数据仓库中的纬度表。Memory存储引擎默认使用哈希索引,而不是我们熟悉的B+树索引。虽然Memory存储引擎速度非常快,但在使用上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只支持表锁,并发性能较差,并且不支持TEXT和BLOB列类型。最重要的是,存储变长字段时是按照定常字段的方式进行的,因此会浪费内存。
  5. Archive存储引擎:Archive存储引擎只支持INSERT和SELECT操作,从MySQL 5.1开始支持索引。Archive存储引擎使用zlib算法将数据行(row)进行压缩后存储,压缩比一般可达1∶10。正如其名字所示,Archive存储引擎非常适合存储归档数据,如日志信息。Archive存储引擎使用行锁来实现高并发的插入操作,但是其本身并不是事务安全的存储引擎,其设计目标主要是提供高速的插入和压缩功能。
  6. Maria存储引擎:Maria存储引擎是新开发的引擎,设计目标主要是用来取代原有的MyISAM存储引擎,从而成为MySQL的默认存储引擎。它可以看做是MyISAM的后续版本。Maria存储引擎的特点是:支持缓存数据和索引文件,应用了行锁设计,提供了MVCC功能,支持事务和非事务安全的选项,以及更好的BLOB字符类型的处理性能。

事务的并发问题

  1. 脏读:事务A读取了事务B更新的数据,然后B回滚操作,那么A读取到的数据是脏数据
  2. 不可重复读:事务A多次读取同一数据,事务B在事务A多次读取的过程中,对数据作了更新并提交,导致事务A多次读取同一数据时,结果不一致。
  3. 幻读:A事务读取了B事务已经提交的新增数据。注意和不可重复读的区别,这里是新增,不可重复读是更改(或删除)。select某记录是否存在,不存在,准备插入此记录,但执行 insert 时发现此记录已存在,无法插入,此时就发生了幻读。

MySQL事务隔离级别

事务隔离级别 脏读 不可重复读 幻读
读未提交
不可重复读
可重复读
串行化

MySQL的逻辑结构

  • 最上层的服务类似其他CS结构,比如连接处理,授权处理。
  • 第二层是MySQL的服务层,包括SQL的解析分析优化,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也在这一层实现。
  • 最后一层是存储引擎的实现,类似于Java接口的实现,MySQL的执行器在执行SQL的时候只会关注API的调用,完全屏蔽了不同引擎实现间的差异。比如Select语句,先会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拥有权限,其次到缓存(内存)查询是否有相应的结果集,如果没有再执行解析SQL,检查SQL 语句语法是否正确,再优化生成执行计划,调用API执行。

SQL执行顺序

SQL的执行顺序:from---where--group by---having---select---order by

MVCC,redolog,undolog,binlog

  • undoLog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回滚日志文件 主要用于事务中执行失败,进行回滚,以及MVCC中对于数据历史版本的查看。由引擎层的InnoDB引擎实现,是逻辑日志,记录数据修改被修改前的值,比如"把id='B' 修改为id = 'B2' ,那么undo日志就会用来存放id ='B'的记录”。当一条数据需要更新前,会先把修改前的记录存储在undolog中,如果这个修改出现异常,,则会使用undo日志来实现回滚操作,保证事务的一致性。当事务提交之后,undo log并不能立马被删除,而是会被放到待清理链表中,待判断没有事物用到该版本的信息时才可以清理相应undolog。它保存了事务发生之前的数据的一个版本,用于回滚,同时可以提供多版本并发控制下的读(MVCC),也即非锁定读。
  • redoLog 是重做日志文件是记录数据修改之后的值,用于持久化到磁盘中。redo log包括两部分:一是内存中的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该部分日志是易失性的;二是磁盘上的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该部分日志是持久的。由引擎层的InnoDB引擎实现,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物理数据页修改的信息,比如“某个数据页上内容发生了哪些改动”。当一条数据需要更新时,InnoDB会先将数据更新,然后记录redoLog 在内存中,然后找个时间将redoLog的操作执行到磁盘上的文件上。不管是否提交成功我都记录,你要是回滚了,那我连回滚的修改也记录。它确保了事务的持久性。每个InnoDB存储引擎至少有1个重做日志文件组(group),每个文件组下至少有2个重做日志文件,如默认的ib_logfile0和ib_logfile1。为了得到更高的可靠性,用户可以设置多个的镜像日志组(mirrored log groups),将不同的文件组放在不同的磁盘上,以此提高重做日志的高可用性。在日志组中每个重做日志文件的大小一致,并以循环写入的方式运行。InnoDB存储引擎先写重做日志文件1,当达到文件的最后时,会切换至重做日志文件2,再当重做日志文件2也被写满时,会再切换到重做日志文件1中。
  •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是MySQL中基于乐观锁理论实现隔离级别的方式,用于读已提交和可重复读取隔离级别的实现。在MySQL中,会在表中每一条数据后面添加两个字段:最近修改该行数据的事务ID,指向该行(undolog表中)回滚段的指针。Read View判断行的可见性,创建一个新事务时,copy一份当前系统中的活跃事务列表。意思是,当前不应该被本事务看到的其他事务id列表。已提交读隔离级别下的事务在每次查询的开始都会生成一个独立的ReadView,而可重复读隔离级别则在第一次读的时候生成一个ReadView,之后的读都复用之前的ReadView。

binlog和redolog的区别

  1. redolog是在InnoDB存储引擎层产生,而binlog是MySQL数据库的上层服务层产生的。
  2. 两种日志记录的内容形式不同。MySQL的binlog是逻辑日志,其记录是对应的SQL语句,对应的事务。而innodb存储引擎层面的重做日志是物理日志,是关于每个页(Page)的更改的物理情况。
  3. 两种日志与记录写入磁盘的时间点不同,binlog日志只在事务提交完成后进行一次写入。而innodb存储引擎的重做日志在事务进行中不断地被写入,并日志不是随事务提交的顺序进行写入的。
  4. binlog不是循环使用,在写满或者重启之后,会生成新的binlog文件,redolog是循环使用。
  5. binlog可以作为恢复数据使用,主从复制搭建,redolog作为异常宕机或者介质故障后的数据恢复使用。

MySQL读写分离以及主从同步

  1. 原理:主库将变更写binlog日志,然后从库连接到主库后,从库有一个IO线程,将主库的binlog日志拷贝到自己本地,写入一个中继日志中,接着从库中有一个SQL线程会从中继日志读取binlog,然后执行binlog日志中的内容,也就是在自己本地再执行一遍SQL,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跟主库的数据一致。
  2. 问题:这里有很重要一点,就是从库同步主库数据的过程是串行化的,也就是说主库上并行操作,在从库上会串行化执行,由于从库从主库拷贝日志以及串行化执行SQL特点,在高并发情况下,从库数据一定比主库慢一点,是有延时的,所以经常出现,刚写入主库的数据可能读不到了,要过几十毫秒,甚至几百毫秒才能读取到。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突然主库宕机了,然后恰巧数据还没有同步到从库,那么有些数据可能在从库上是没有的,有些数据可能就丢失了。所以MySQL实际上有两个机制,一个是半同步复制,用来解决主库数据丢失问题,一个是并行复制,用来解决主从同步延时问题。
  3. 半同步复制:semi-sync复制,指的就是主库写入binlog日志后,就会将强制此时立即将数据同步到从库,从库将日志写入自己本地的relay log之后,接着会返回一个ack给主库,主库接收到至少一个从库ack之后才会认为写完成。
  4. 并发复制:指的是从库开启多个线程,并行读取relay log中不同库的日志,然后并行重放不同库的日志,这样库级别的并行。(将主库分库也可缓解延迟问题)

Next-Key Lock

InnoDB 采用 Next-Key Lock 解决幻读问题。在insert into test(xid) values (1), (3), (5), (8), (11);后,由于xid上是有索引的,该算法总是会去锁住索引记录。现在,该索引可能被锁住的范围如下:(-∞, 1], (1, 3], (3, 5], (5, 8], (8, 11], (11, +∞)。Session A(select * from test where id = 8 for update)执行后会锁住的范围:(5, 8], (8, 11]。除了锁住8所在的范围,还会锁住下一个范围,所谓Next-Key。

InnoDB的关键特性

  1. 插入缓冲:对于非聚集索引的插入或更新操作,不是每一次直接插入到索引页中,而是先判断插入的非聚集索引页是否在缓冲池中,若在,则直接插入;若不在,则先放入到一个Insert Buffer对象中。然后再以一定的频率和情况进行Insert Buffer和辅助索引页子节点的merge(合并)操作,这时通常能将多个插入合并到一个操作中(因为在一个索引页中),这就大大提高了对于非聚集索引插入的性能。
  2. 两次写:两次写带给InnoDB存储引擎的是数据页的可靠性,有经验的DBA也许会想,如果发生写失效,可以通过重做日志进行恢复。这是一个办法。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这个页本身已经发生了损坏(物理到page页的物理日志成功页内逻辑日志失败),再对其进行重做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说,在应用(apply)重做日志前,用户需要一个页的副本,当写入失效发生时,先通过页的副本来还原该页,再进行重做。在对缓冲池的脏页进行刷新时,并不直接写磁盘,而是会通过memcpy函数将脏页先复制到内存中的doublewrite buffer,之后通过doublewrite buffer再分两次,每次1MB顺序地写入共享表空间的物理磁盘上,这就是doublewrite。
  3. 自适应哈希索引:InnoDB存储引擎会监控对表上各索引页的查询。如果观察到建立哈希索引可以带来速度提升,则建立哈希索引,称之为自适应哈希索引。
  4. 异步IO:为了提高磁盘操作性能,当前的数据库系统都采用异步IO(AIO)的方式来处理磁盘操作。AIO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进行IO Merge操作,也就是将多个IO合并为1个IO,这样可以提高IOPS的性能。
  5. 刷新邻接页:当刷新一个脏页时,InnoDB存储引擎会检测该页所在区(extent)的所有页,如果是脏页,那么一起进行刷新。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通过AIO可以将多个IO写入操作合并为一个IO操作,故该工作机制在传统机械磁盘下有着显著的优势。

MySQL如何保证一致性和持久性

MySQL为了保证ACID中的一致性和持久性,使用了WAL(Write-Ahead Logging,先写日志再写磁盘)。Redo log就是一种WAL的应用。当数据库忽然掉电,再重新启动时,MySQL可以通过Redo log还原数据。也就是说,每次事务提交时,不用同步刷新磁盘数据文件,只需要同步刷新Redo log就足够了。

InnoDB的行锁模式

  • 共享锁(S):用法lock in share mode,又称读锁,允许一个事务去读一行,阻止其他事务获得相同数据集的排他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S锁,则事务T可以读A但不能修改A,其他事务只能再对A加S锁,而不能加X锁,直到T释放A上的S锁。这保证了其他事务可以读A,但在T释放A上的S锁之前不能对A做任何修改。
  • 排他锁(X):用法for update,又称写锁,允许获取排他锁的事务更新数据,阻止其他事务取得相同的数据集共享读锁和排他写锁。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A加上X锁,事务T可以读A也可以修改A,其他事务不能再对A加任何锁,直到T释放A上的锁。在没有索引的情况下,InnoDB只能使用表锁。

为什么选择B+树作为索引结构

  • Hash索引:Hash索引底层是哈希表,哈希表是一种以key-value存储数据的结构,所以多个数据在存储关系上是完全没有任何顺序关系的,所以,对于区间查询是无法直接通过索引查询的,就需要全表扫描。所以,哈希索引只适用于等值查询的场景。而B+ 树是一种多路平衡查询树,所以他的节点是天然有序的(左子节点小于父节点、父节点小于右子节点),所以对于范围查询的时候不需要做全表扫描
  • 二叉查找树:解决了排序的基本问题,但是由于无法保证平衡,可能退化为链表。
  • 平衡二叉树:通过旋转解决了平衡的问题,但是旋转操作效率太低。
  • 红黑树:通过舍弃严格的平衡和引入红黑节点,解决了 AVL旋转效率过低的问题,但是在磁盘等场景下,树仍然太高,IO次数太多。
  • B+树:在B树的基础上,将非叶节点改造为不存储数据纯索引节点,进一步降低了树的高度;此外将叶节点使用指针连接成链表,范围查询更加高效。

B+树的叶子节点都可以存哪些东西

可能存储的是整行数据,也有可能是主键的值。B+树的叶子节点存储了整行数据的是主键索引,也被称之为聚簇索引。而索引B+ Tree的叶子节点存储了主键的值的是非主键索引,也被称之为非聚簇索引

覆盖索引

指一个查询语句的执行只用从索引中就能够取得,不必从数据表中读取。也可以称之为实现了索引覆盖。

查询在什么时候不走(预期中的)索引

  1. 模糊查询 %like
  2. 索引列参与计算,使用了函数
  3. 非最左前缀顺序
  4. where单列索引对null判断
  5. where不等于
  6. or操作有至少一个字段没有索引
  7. 需要回表的查询结果集过大(超过配置的范围)

为什么MySQL数据库存储不建议使用NULL

  1. NOT IN子查询在有NULL值的情况下返回永远为空结果,查询容易出错。
  2. 索引问题,单列索引无法存储NULL值,where对null判断会不走索引。
  3. 如果在两个字段进行拼接(CONCAT函数),首先要各字段进行非null判断,否则只要任意一个字段为空都会造成拼接的结果为null
  4. 如果有 Null column 存在的情况下,count(Null column)需要格外注意,null 值不会参与统计。
  5. Null列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需要一个额外的字节作为判断是否为NULL的标志位

explain命令概要

  1. id:select选择标识符
  2. select_type:表示查询的类型。
  3. table:输出结果集的表
  4. partitions:匹配的分区
  5. type:表示表的连接类型
  6. possible_keys:表示查询时,可能使用的索引
  7. key:表示实际使用的索引
  8. key_len:索引字段的长度
  9. ref:列与索引的比较
  10. rows:扫描出的行数(估算的行数)
  11. filtered:按表条件过滤的行百分比
  12. Extra:执行情况的描述和说明

explain 中的 select_type(查询的类型)

  1. SIMPLE(简单SELECT,不使用UNION或子查询等)
  2. PRIMARY(子查询中最外层查询,查询中若包含任何复杂的子部分,最外层的select被标记为PRIMARY)
  3. UNION(UNION中的第二个或后面的SELECT语句)
  4. DEPENDENT UNION(UNION中的第二个或后面的SELECT语句,取决于外面的查询)
  5. UNION RESULT(UNION的结果,union语句中第二个select开始后面所有select)
  6. SUBQUERY(子查询中的第一个SELECT,结果不依赖于外部查询)
  7. DEPENDENT SUBQUERY(子查询中的第一个SELECT,依赖于外部查询)
  8. DERIVED(派生表的SELECT, FROM子句的子查询)
  9. UNCACHEABLE SUBQUERY(一个子查询的结果不能被缓存,必须重新评估外链接的第一行)

explain 中的 type(表的连接类型)

  1. system:最快,主键或唯一索引查找常量值,只有一条记录,很少能出现
  2. const:PK或者unique上的等值查询
  3. eq_ref:PK或者unique上的join查询,等值匹配,对于前表的每一行(row),后表只有一行命中
  4. ref:非唯一索引,等值匹配,可能有多行命中
  5. range:索引上的范围扫描,例如:between/in
  6. index:索引上的全集扫描,例如:InnoDB的count
  7. ALL:最慢,全表扫描(full table scan)

explain 中的 Extra(执行情况的描述和说明)

  1. Using where:不用读取表中所有信息,仅通过索引就可以获取所需数据,这发生在对表的全部的请求列都是同一个索引的部分的时候,表示MySQL服务器将在存储引擎检索行后再进行过滤
  2. Using temporary:表示MySQL需要使用临时表来存储结果集,常见于排序和分组查询,常见 group by ; order by
  3. Using filesort:当Query中包含 order by 操作,而且无法利用索引完成的排序操作称为“文件排序”
  4. Using join buffer:改值强调了在获取连接条件时没有使用索引,并且需要连接缓冲区来存储中间结果。如果出现了这个值,那应该注意,根据查询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添加索引来改进能。
  5. Impossible where:这个值强调了where语句会导致没有符合条件的行(通过收集统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结果)。
  6. Select tables optimized away:这个值意味着仅通过使用索引,优化器可能仅从聚合函数结果中返回一行
  7. No tables used:Query语句中使用from dual 或不含任何from子句

数据库优化指南

  1. 创建并使用正确的索引
  2. 只返回需要的字段
  3. 减少交互次数(批量提交)
  4. 设置合理的Fetch Size(数据每次返回给客户端的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