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反复通读至少一本语法书

如果一个人学会查词典,学会查语法书,再肯于多查几部词典、多查几本语法书,他基本上就具备在中国的任何一所民办英语培训机构做老师的基本素质了。在大多数短期英语培训机构里,英语老师所谓的备课,90%以上的工作只不过是查查词典、翻翻语法书而已。这样的老师都算是敬业的,更多的所谓 “老师” 能不查就不查词典,能不翻就不翻语法书,因为他们把自己的 90%时间精力放在琢磨如何才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 唱唱歌啊,跳跳舞啊,讲讲笑话啊什么的。当然更多的人连这些都做不好,于是只好吹牛,(并且只能)往死了吹……

如果读者爱惜自己的时间精力(“视金钱如粪土” 确实颇有些气势),那最好还是靠自己吧。只有尽早反复通读一本语法书,才可能快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而后做自己的明师。尽管语法知识看起来非常枯燥,但是只要换一种读法,就可能会有很大的改观。

学习外语的真正难点在于母语和外语这两种语言之间的非一一对应之处。两种语言重合、一一对应的部分,是容易学会的。“apple-苹果”、“table-桌子”、“fatigue-疲乏”、“sophisticated-精细的” 之类的单词,由于其所表达的概念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并一一对应,记忆起来并不难。然而,像英文的 “vary”,在中文中就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比如这个例句中的 vary 这个词:“People's opinions vary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用英汉词典的释义 “变化” 来理解好像并不那么准确,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 再比如,中文中的 “确实” 这个副词,在英文中其实没有一个同等作用同等用法的对应,比如这个例句中 “I do hate going out alone.”,是用附加一个助动词 “do” 的结构来表示中文 “确实” 这个含义;再比如,“Who could’ve considered such a possibility?” 这个英文句子中,是用 “could have done” 的形式在疑问句中表达中文副词 “居然” 的含义的 —— 而非汉英辞典里给出的 “actually” 和 “virtually”。

“This is a table.” 或者 “That’s a book.” 之类的句子,不仅容易理解,并且容易运用。其实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结构与逻辑与我们的母语几乎一一对应。日常使用中,近乎 “一一对应” 的文字其实占大多数,比如之前我们曾读过的 “Evolution itself has no foresight.” 之类的句子。(读者应该在 “5.2 无论如何都要学语法” 中读到过这个句子 —— 如果没有的话,说明您读书太不认真了。)

然而,句子结构、表达方法在两种语言之间也有很多并非一一对应的情况,尽管数量上是少数,却给语言的熟练运用带来很多的麻烦。比如,“请问,这个座位有人么?” 对应的不是 “Please ask, is there anyone at this seat?”,而是 “Excuse me, is this seat taken?”;“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不是 “If I didn't remember wrong, …”,而可能是 “If my memory serves, …”

有这么一个句子我曾印象深刻:“The impact that technologies have had on our daily life and society in general, is undeniable.” 这是大学英语精读教材里某一篇文章中的句子。我当时愣了一下,想,要是让我来表达 “什么什么的影响”,很可能用的就是 “the influence of 什么什么”,而不是用 “impact” 这个词,也不会用一个从句,更不会用那么个时态 —— 想想是有道理的,这位作者在表达的是:“一直以来,技术对 …… 的影响”,其中的 “一直以来”,是用现在完成时表达的。也就是说,这句话里有很多对于我来说,英语与母语非一一对应的地方。

于是,我就拿出我的惯用伎俩:

  1. 把这个于我来讲 “非一一对应” 的句子做个标记;
  2. 把它摘抄到笔记本上;
  3. 再想想这个句子能否当作替换练习模板 —— 即,看看我能不能把这个句子变成这样一个 “填空” 句型:

The impact that _ have/has had on _ , is undeniable. 之后,我就可以不停地用这个“模板”造句了:

  • The impact that the internet has had on every respect of our daily life, is undeniable.
  • The impact that parents and their attitudes have had on their children’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s undeniable.
  • The impact that one’s early education has had on his or her later life, is undeniable.

造上几个句子之后,这种表达法就已经牢牢刻在我的脑子里,可以不加思索地运用了(其实,所谓 “地道” 也不过就是应该这样学的吧?)。而不再用考虑 “我究竟应该用从句呢?还是要用介词结构?” 或者 “我究竟是不是应该使用现在完成时呢?” 之类必须用各种语法概念才能理顺的问题。其实,类似的手段我曾经在之前的文中演示过:“I have lost my key.” 这句话,就可以当作一个模板:“I have lost my _ .”;而后反复造句,直至把这种表达法谙熟于心。

所以,我建议学生通读语法书的方法是这样:

  1. 逐页浏览;
  2. 仔细阅读每一个例句(而那些语法概念能不能完全理解,能不能一次就记住倒在其次);
  3. 判断这个例句的英文表达与中文表达是否相当地 “非一一对应”?如果是,则做出标记(要是有 “呀,让我用英语表达这个意思,可能说出来的就不是这样了!” 的念头的话,就应该做标记了);
  4. 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把这类句子摘录出来,做成替换练习模板,反复造句并朗读,直至熟练;
  5. 继续浏览;
  6. 通读一遍之后,如此这般再反复几次……

那些语法概念并非不重要,只不过我们并不需要像患了强迫症一般非要一次就把它们全部彻底搞定。在反复的浏览过程中,那些曾经艰涩的概念大多都会潜移默化地被吸收,不再那么难缠。并且,有些概念就算搞不清,其实也无所谓。例如 “独立主格结构” 这个概念,不了解又怎么样呢?只要遇到那样的句子之时能够正确理解其意(因为做过好几遍那么多例句的替换练习)不就可以了么?有些人好不容易搞清楚了 “独立主格结构” 这个概念,换一本语法书(比如 Collins Cobuild 的《英语语法大全》)之后,才发现那个概念在这些书里叫另外一个名字,于是就痛苦不堪……

别想了,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