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多听多听再多听

重塑自己的语音,应该从 “改建” 或者 “重建” 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开始。我们必须重新习得对目标语言(比如,英语)所使用的语音的识别能力。因为我们很难说清自己分辨不清楚的语音。去报各种各样的口语培训班往往除了心理安慰作用之外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帮助。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零成本的 —— 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

我们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听觉几乎是全天接受母语语音刺激的,可是学外语的过程中相对来看却少得可怜。据我观察,大多数大学生,尽管声称自己已经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可实际上每天英语听觉输入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并且,从未持续输入很多天。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必须保证大量输入,并且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起码要持续如此六个月才行。

很多人也许没有想到的是 “是否听懂” 在这里并不重要。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的目的在于重建语音识别能力,重点并不在于文字理解能力。婴儿在 18 个月的时候,已经构建好母语的语音过滤器,可是他们其实并不能全然听懂他们每天听到的内容。Kuhl 教授的研究结果启发我们,其实英语幼教是可以不花钱的:父母不会说英语没关系,只要在孩子活动的环境里不停地播放各种英语语音(童谣、小说、电视剧等等),并长期持续。只要这么做,小孩子根本就不需要上什么培训班,到小学入学的时候,孩子的 “双语语音过滤器” 早就应该固化了。事实上,我很怀疑各种英语幼教占用了太多原本可以用来习得其它技能的时间,进而限制了幼儿大脑的发展。不过,不能指望只听听录音看看电视,孩子就可以学会外语 —— 刚刚已经说过,语音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两回事儿。语言学习还需要很多其它方面的刺激和努力。对于成年人来说也一样,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是为了迅速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在此之后,想要获得进步,“听得懂” 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只有听得懂才可以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是一切学习的根本前提。

另外一个很多人没想到的事情是 “循序渐进” 不一定是好策略,至少在 “重建语音过滤器” 时不是好策略。应该从一开始就听正常语速的材料。美国之音(VOA)有个著名的节目,叫做 Special English,是很多中国人学习英语的 “入门” 或者 “中级” 学习资源。曾几何时,无数的人冒着可能被扣上 “偷听敌台” 之罪名的风险去收听这个节目,只为了学好英语。我相信这个节目的设计初衷是好的,它认为人们学英语应该 “循序渐进”,正常语速、正常措辞的英语对初学者太难了;所以,它只使用大约 1500 个左右的 “基础词汇”、只使用最初级的语法结构,并且以刻意降低的语速播音。但我很怀疑它的真正作用。我的观察是很多人一旦开始听 VOA SE,没多久就放不下来了 —— 因为 “能够完全听懂” 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过一段时间转头去听 CNN 或者其他的正常语速的材料,马上就觉得吃力,而后 “觉得” 自己 “基础还不够好”,于是又退回 VOA SE,转眼许多年过去了,还在听 VOA SE。最重要的理由和上一点一样:这个时候,是否听得懂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负责听觉的那部分大脑长期持续接受足够多的英语语音刺激。

还有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建议是 “不要只听标准录音”。很多人的学习之所以事倍功半,就是因为他们的做法与 “语言自然习得方式” 相左。婴儿的大脑之所以要发展出 “母语语音过滤器”,除了这么做会更容易理解母语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脑要处理很多同一个语音的许多变体 —— 因为婴儿每天听很多不同的人使用同样的语音,而每个人的音质、音色、音调都可能是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大脑必须要有这样的过滤器,能够将输入的同一语音的不同变体归为一类 —— 只有这样才能不出差错地处理语音输入。所以,在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觉输入量之时,要涉猎不同的音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调,甚至不同的口音才对。这个意义上来看,广播剧要比课本录音强出不知道多少倍,因为有好多个人在说话,而非从头至尾只有一个 “标准” 声音。进而,我常常建议自己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输入材料只限制于 “标准美音” 或者 “标准英音”;其实无所谓的,连颇具特色的 “黑人英语” 都可以听,甚至,越杂越好。我常常推荐的是CNN的广播,里面有各种各样腔调的英语,真的可以大开 “耳” 界。

二十多年前,学英语的设备很落后,全班用一个台式录卡座音机,一学期就那么一盘磁带翻过来掉过去地放。现在的学生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可以装载无数材料的 MP3 播放器,甚至,随身携带的手机就可以播放 MP3,实在是方便。我自己近十来年里每天都听 audiobook,设备换过不少,从新加坡创新出品的 32M 播放器开始,到后来的惠普 PDA,到后来的 HTC 智能手机,再到现在的 iPhone。有一个小技巧,听英语音频的时候不要两只耳朵全都戴上耳机 —— 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因为自然语音输入和耳机输入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听到的语言语音从来都不是 “单独” 的 —— 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声音。戴着耳机的时候却基本上就只有 “纯粹的语音” 了,这对我们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来说并不是好事。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经常换着耳朵听,不至于损伤耳朵。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至少要坚持六个月,我个人建议每天的输入时间不要低于四个小时 —— 只要开始做,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因为 “哪怕听不懂都无所谓”。听得多了,听得久了,早晚有一天想听不懂都不太容易。当然,即便是最初的时候,为了效果更佳,可以有意识地渐渐提高文本难度,并且最好配合精读。这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觉没什么进步,但是,这种 “感觉” 是不靠谱的 —— 事实上,我们的感觉几乎总是极不靠谱。看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

感觉上当然是下面第二条直线更长,可实际上这两条直线是一样长的。有些人甚至觉得上面的两个方块比下面的两个方块更小,那也是错觉;有些人觉得下面那条直线比上面的直线更粗,那还是错觉。每当因觉得自己毫无进步而觉得气馁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张图片,提醒自己 “感觉并不靠谱”,而后再回想一下刚刚 Paul Bach-y-Rita 教授对 “平台期” 的解释。而后尽快恢复心平气和的状态,接着干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