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语不能只学不用

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不好英语的关键在于他们 “学得太久,用得太少。”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英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或者说复杂点,英语是一种技能。如果再严格点,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英语只能是一种工具,最多 只能是一种技能。毕竟只有少数人会成为语言学家或者文学家(竟然使用第二语言)—— 因为很多人尽管梦想成为语言学家但最终大多无疾而终,就好像很多梦想成为画家的人最终会沦落为画匠一样。

人们常常假定所谓的技能都必须熟练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安全应用。这个假定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正确的。比如,如果你想以医生为职业,那么你必须通过考试获得行医资格之后被允许救死扶伤;如果你想以律师为职业,那么你也必须通过考试获得律师资格之后才可以去匡扶正义。哪怕再简单一些的技能也可能如此,比如,你买了一辆车想将其作为代步工具,那么就必须通过考试获得驾照之后才被允许开车上路 —— 无证驾驶是违法的。

然而这个假定并不适用于英语(或者说,其他的第二语言)这项技能的习得以及应用。司机、医生、律师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应用所需技能的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技能的应用如若出现差错很有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 甚至可能是无可挽回的。但是, 英语这项技能的应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对他人造成伤害。你英文发音再难听,听的人也不会因此晕死;你英文语法错误再多,读的人也不会因此疼痛;别人对你说英文你没听懂或者给你看英文你没读懂,若非极端情况,你也不会因此就从此真的无颜见人。

英语这项技能并不是一定要学好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使用的。甚至,从一开始就可以,也应该直接使用。但我们并没有。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讲,其实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倒也不是从来都没用过,只不过,用在一个比较荒谬、离语言的真正应用八杆子打不着的一样东西上 —— 考试。原本世上从来就不曾存在过任何一个真正 “公平、合理、准确” 的考试,所有的考试都有一定程度的荒谬成分存在。而国内的英语考试更是如此 —— 这事实几近于公理,谁都知道,乃至于无需进一步证明。

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有很大的不同。母语习得过程中,我们是先会 “听”,之后才会 “说”,听说都已经很熟练了才开始 “读”,而 “写” 是最后习得的。由于 “写” 本质上最需要思考能力(另外一个更加难以学会使用的东西),所以事实上,很多人(比例可能高得惊人)致死都没有真正学会 “写” ——他们顶多 “识字” 而已。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仅这种自然的顺序被打乱了,对很多人来讲,听说读写哪一个都从来没有真正习得。

对第二语言来讲,大多数人会很自然地先会 “读”,再会 “听”,之后很难会 “说”。至于 “写”,母语的都没弄明白呢,第二语言就不用提了。但是,事实上, “读” 已经是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最为重要的功能了(关于过分强调口语的重要性,嘲笑 “哑巴英语” 的做法究竟为什么多少有些荒谬,我会写另外一篇文章),在第二语言是,“识字” 本身已经足够,“能言善辩” 当然很好,不过也算 “锦上添花” —— 就算没有花,也已经相当锦绣了。我们常说,大量的机会本质上都来自于信息不对称 —— “你知道的我不知道,所以我只好付费给你换取信息。” 那么,如果用英文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的话,是不是已经格外划算了呢?(还记得之前说过的 “其实连哑巴英语都并不那么坏” 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