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朗读训练会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平时,我们并不在意自己的阅读速度,尤其在读闲书的时候,“速度” 几乎是不被考虑的因素 —— 快与慢全凭个人喜好。有的人喜欢咬文嚼字,有的人就是喜欢囫囵吞枣 —— 当然更多的人干脆懒得读书,只看画报与影视。人们真正在意自己的阅读速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考试的时候,比如,在参加外语考试诸如国内的四六级考试或者国外的留学考试 TOEFL、SAT、GRE、GMAT、LSAT 的时候 —— 大多数人的直接感受是阅读速度太慢,乃至于时间不够用。而尽管考试从来都不是招人喜欢的东西,但优异的考试成绩,往往是一个人发展的通行证,不得不为之努力。当然,在工作中,输入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阅读理解速度不足够快,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一个人的能力 —— 因为他获取、过滤、筛选信息的速度,以及获取的信息量和质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些限制。

为了解决阅读速度的限制,人们(包括老师与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同时也定义了很多所谓的 “恶习”,比如,“唇读”、“指读”、“回读”、“译读” 等等。很多学生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也难免 “病急乱投医”,相信 “唇读”、“指读” 等等方式真的是所谓的恶习。事实上,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只要有人肯斩钉截铁地说出来就会有人(很多人)不假思索地相信。每天遇到的这种例子还少吗?

而这些 “快速阅读” 建议基本上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它们解决的都是输入速度问题而已,而不是输入之后的理解速度问题。输入的速度再快,理解速度跟不上,又于事何补?有的时候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脑子里明明想着要提高 “阅读理解速度”,而实际 “阅读” 中却只关心 “速度” 而干脆忽略 “理解” 的重要呢?(也许是 “跳读、略读” 的习惯造成的?一不小心就把 “理解” 两个字给跳过去了,干脆没看着 …… 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出于好意的不严谨建议最终带来恶果的例子。)

只看到表象,从未深入实质,是一切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源。阅读理解速度的瓶颈在与理解速度,而绝非输入速度。

“输入” 的方式至少有以下常见的三种:

  • 扫读:只用眼睛快速浏览文字(本质上来看是必然以遗漏一些信息为代价
  • 默读:在用眼睛浏览文字的同时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 “说” 这些文字,并不实际发声
  • 唇读:在用眼睛浏览文字的同时嘴唇翕动 “说” 出这些文字
  • 朗读:大声把自己读到的文字说出来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永远只用以上四种输入方式中的某一种 —— 无论是在读母语的时候,还是在读外语的时候;相反,大家都是在不自觉地根据需要选择输入方式。阅读内容对阅读者来说相对简单(即,阅读者的理解能力在这方面相对很强)的时候,更多的情况下都是采取 “扫读” 的方式;而内容难度高一点的时候,就会采用 “默读” 的方式;如果内容难度相对较高,那么就会自然地采取 “唇读” 的方式 —— 因为这样可以把速度放慢,以便有更多时间思考消化。所以说,“扫读” 也好, “默读”、“唇读” 也罢,都只是输入方式,且是各有用处的输入方式,根本不是什么恶习。如果学生相信 “唇读” 和 “默读” 都是恶习的话,他们实际上已经相当于 “三脚猫被砍掉了两条腿” —— 换句话讲,“雪上加霜”。

对于任何人都一样:阅读内容难度与阅读理解速度成反比,即,正在阅读的内容难度越高,阅读者的理解速度越低。而我们正在使用的输入手段(“扫读”、“默读”、与 “唇读”)必然会配合理解速度;于是,一旦阅读者开始使用 “唇读” 的时候,就说明此时正在阅读的内容难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在这样的难度之下,阅读者的 “理解速度” 已经小于等于 “唇读” 速度 —— 如果理解速度再差一些的话,阅读者还可能需要 “反复阅读” 若干次,甚至要返回之前的某一点(前一句、前一段、甚至前一页)才可能找到能让他迷途知返的线索。

而文字本身就是有声音的,只因为大多数人既不是聋子也不是哑巴。于是在理解文字的时候是不可能回避声音的。不妨自我审视一下自己的所谓 “扫读” 过程,就会发现脑子里的那个声音其实一直存在。本质上来看,“扫读” 的时候那个声音之所以有时 “断断续续”,其实只不过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 “跳” 过了一些 “即便不全读也能正确推测到的内容”;而那个声音只在 “读” 那些 “必须读到才不至于影响理解” 的内容 —— 也可能是句子、也可能是只言片语。再进一步,一个人但凡正常,那么他顶多可以刻意回避 “唇读”,但根本无法回避 “默读”。

大多数英语初学者在阅读一定难度的文本之时,他们的 “理解速度” 甚至赶不上 “朗读速度”。其实,类似 TOEFL 这种语言能力测试,应试者只需要做到 “理解速度” 与 “朗读速度” 相当,那么在考场上的时间就相当富裕了(而 SAT、GRE、GMAT 这几种考试对理解速度的要求相对来看就高出许多)。既然朗读训练能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所以,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训练手段 —— 尽管从感觉上来看并不那么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