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字塔原理概述

“从结论说起”是自上而下表达的第一个难点,主要难在中心思想的提炼。这个我们在上一章已经做过了解。

自上而下地表达还有第二个难点:如何以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的构成元素,和逻辑顺序——框架构成元素间的有机联系,有效地阐述或论证你提出的中心思想。

一般情况下,为了阐述或论证顶层的中心思想,你需要将其向下分解成多个论据,如果有必要对第二层的论据做进一步解释,又需要继续向下分解……这种层层分解的结构呈现为金字塔状,所以被称为“金字塔结构”。

细心的你想必已经发现金字塔结构与逻辑树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金字塔是自上而下的层层分解结构,逻辑树是从左往右的层层分解结构。金字塔结构与逻辑树的比对如图3.9.1所示。

图3.9.1 金字塔结构和逻辑树比对图3.9.1 金字塔结构和逻辑树比对

因此,逻辑树原则上完全包含金字塔结构,不过金字塔结构作为一个表达工具已经被很多人熟知。为了你将来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学习的方便,本书在表达部分会沿用“金字塔结构”的术语,但你在学习的时候要清楚地知道金字塔结构可以完全被逻辑树取代。

金字塔原理的前世今生

说起金字塔结构就不得不提到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金字塔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框架,在中国自从老子的时代就开始被使用,但却是一位美国女性——芭芭拉·明托——将金字塔结构提炼为一个表达工具。

明托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她1961年进入哈佛商学院,是哈佛商学院的第一批女学员。1963年,麦肯锡顾问公司到哈佛大学招收了第一批8位女生,并最终只聘请明托作为该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顾问。因为写作方面的才干,她很快得到麦肯锡的赏识,并于1966年被派往伦敦,负责提高麦肯锡公司日益增多的欧洲员工的写作能力。

在指导麦肯锡欧洲员工的工作过程中,她发现文章写得不好的顾问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语言的使用,而在于思维是否清晰。她敏锐地发现:文笔清晰的文章很容易看出来,因为这种文章都具有清晰的金字塔结构,而文笔不清晰的文章则总是不具备这一结构。从此发现出发,她基于金字塔结构提炼出了“金字塔原理”——指导公文、商业报告写作的原则和一套工具,并于1973年出版了第一版的《金字塔原理》。首版《金字塔原理》出版后,当即引起了轰动,并且持续畅销欧美市场多年,明托也被到处邀请培训和讲座。因此1973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Minto International,Inc.,致力于推广明托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最初是为了指导管理咨询顾问商业报告特别是管理咨询报告的写作而提出的,这也是芭芭拉·明托在她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大量列举咨询案例的原因(当然,大量选取咨询案例也直接造成了该书的晦涩,将一个浅显易懂的金字塔结构变得复杂无比,一般读者基本读不下去)。

因为“金字塔原理”在公文、商业报告写作上的巨大成功,明托又将其推广至PPT演示文稿,并进而延伸到一般性的思考领域,并于1996年出版了新版的《金字塔原理》。新版的《金字塔原理》与旧版相比,在金字塔表达逻辑上变化不大,但增加了思考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

平心而论,明托将金字塔结构提炼为“金字塔原理”是一个很大的创新,“金字塔原理”历经逾40年的实践检验,已经被证明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文写作、商业演示、口头表达的指导工具。而商业文写作、商业演示、口头表达几乎是任何一位职场人士都要求必备的职业能力,因此“金字塔原理”是值得每一位职场人士都掌握的基本技能。

但是“金字塔原理”在一般性的思考领域上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明托因写作而被赏识的个人职业成长背景,以及“金字塔原理”脱胎于商业写作的起源,都导致了其在思考应用上的局限:更多聚焦于论点产生后如何组织为金字塔结构,但对如何有效思考以产生论点、如何直接思考出金字塔结构,以及如何使用金字塔结构外的思考框架等都未能考虑。

因此你在阅读《金字塔原理》时,需要清楚“金字塔原理”的来龙去脉,并明确其适用的场合和应用前提,这样自然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的本质内涵

金字塔原理本质上就是一种适用于商业公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的特殊金字塔结构。前面提过,一般的金字塔结构就是从顶层的中心论点出发,向下分解成多个论据,每一层的论据又可以作为论点继续向下分解成论据,如此层层延伸成金字塔状,所以被称为“金字塔结构”。明托从商业公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的需求出发,除了所有金字塔结构都要求的“上层论点必须是下一层论点的总结”这个普遍性规则,又增加了三个关键限制。

  1. 每一论点的下层论据最多不超过7个,最好在3个左右(“框架”的构成元素的要求)。该限制的原理请参考上文“讲三点”的原理。
  2. 同一组论点必须具备相同特性(“框架”的构成元素的要求)。例如,如果上层的论点是水果,那么只能将苹果、梨、菠萝放在同一组;如果将苹果、青菜、菠萝放在同一组,那么它们就不具备相同的水果特性;但是如果将上层的论点水果改为果蔬,那么苹果、青菜、菠萝又可以放在同一组,因为它们具备相同的果蔬特性。
  3. 每组论点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框架”构成元素间的有机联系的要求)。在分析和解决问题部分,学习如何构建框架时我们已经介绍过逻辑顺序。本段我们继续以上段的水果例子做个复习。苹果、梨、菠萝放在同一组时,到底哪个放在第一个,哪个放在第二个,哪个放在第三个呢?假设你要补充维生素C,你可以按照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将菠萝排在第一位、苹果排在第二位、梨排在第三位;你也可以按照汉语拼音首字母的顺序做排列,菠萝排在第一位、梨排在第二位、苹果排在第三位。

有了以上三个限制的金字塔就成了“金字塔原理”。其实可以根据其他场合的使用需要,在一般金字塔结构上加上限制,构建属于你自己的金字塔结构(如每一层只有“是”、“否”两个论点的“选择金字塔”)。不过“金字塔原理”这个术语你就不能用了,因为已经被明托独占了。

小结

通过以上对“金字塔原理”的解读,相信你已经对金字塔原理有了本质的认识:芭芭拉·明托提炼的一种特殊金字塔结构,它起源于公文、商业报告的写作,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表达结构(思考上的应用较为局限)。

我们分析了“金字塔原理”在一般金字塔结构基础的三个限制,因此构建明托金字塔必须符合以下三个规则(也就是“金字塔原理的三大规则”)(见图3.9.2):

  • 规则一:任一层的论点,都必须是下层论点的总结(金字塔结构的通用要求);
  • 规则二:同一层的论点必须具备相同特性(第二个限制);
  • 规则三:同一层的论点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第三个限制)。

图3.9.2 明托金字塔结构示意图3.9.2 明托金字塔结构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