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神奇的7±2效应

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威廉·杰沃斯说,往盆子里掷豆子时,如果掷3个或4个,他从来没有数错过;如果掷5个,就可能出错;如果掷了10个,判断的准确率为一半;如果豆子数达到15个,他几乎每次都数错。

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找人做一个简单实验:一个人读数字,从3个到4个……一直增加到15个;另一个人努力记住听到的数字,听完后按听到的顺序将数字写出来,看看最多能正确记住几个数字(注意:读音不要变调,前后一致,读两个数字时间间隔不要超过1秒)。假如你的记忆力属于常人水平,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至少回忆5个,最多回忆9个,即7±2个。

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2效应。这个规律已经被大量的实验证实了。

  • 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爱尔兰哲学家汉米尔顿观察到:将一把弹子撒在地板上,人们很难一下子看到7个弹子。
  • 1887年,雅各布斯发现:对于无序数字,回忆出的数字最大数量约为7个。
  • 发现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说: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音节或字词。
  • 20世纪5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所得结果都是7。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教授论文阐述了这一理论现象: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波动。

根据7±2效应,既然人类大脑在努力记忆情况下,准确的短时记忆数量也只是在5~9波动,那么为了让别人在一般状态下准确接收你传递的信息,一次性传递的要点最好保持在3个左右(2~5点)。这就是由7±2效应引申出的“讲三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