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对自然界明暗的联想作用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把照片上的色调和实物、经验以及情绪联系起来。砖墙或是混凝土墙的颜色会唤起人们内心已有的那种明暗概念。人们会自动地把特定的颜色和固定的色调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可以料想一只桔子拍成照片以后表现的色调比一只柠檬要深些,一只苹果则比一只桔子更深,而茄子是它们当中最深的。

我们说到雪、牛奶、亚麻布床单会联想到白色,说到岩石会联想到灰色,说到夜晚、寂静、空间、煤炭会联想到黑色。愉快的情绪是和明亮的调子相联系的。压抑忧郁的情绪是和接近黑色的调子相联系的。荒凉是和灰色相联系的。

虽然这种联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适用的。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物体经过影调处理后才能符合常规的联想。这时候摄影家就得控制光线、加用滤镜、调整曝光或通过印放处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为了构图或表现上的需要,牺牲或打破这种常规的联想关系更为有利;浅色的物体可以处理成暗调的,深色的物可以处理成浅调的。

这种联想关系还被扩大到伦理道德范畴中去。明与暗经常被用来和正面事物与反面事物、善与恶相联系。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上帝被认为就是光明。因而,亮调就代表无形之物、非物质精灵,经常用大片空间和天空来表示。相反,黑暗只和忧伤的情绪相联系,用来表示抑郁和悲伤。

如果我们认真考虑一下这种联想作用,我们会发现,它既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也是没有道理可讲的。难道黑暗不是冒险精神、宗教迷信和神秘主义的环境气氛吗?不是也有很多诗情画意的作品是用暗调来表现的吗?甚至爱情和沉思这些带神秘感的生活片断,也是和黑暗或近乎黑暗的环境相联系,而不是用中午的耀眼阳光来衬托的。强烈的阳光使一切暴露无遗,没有一点含蓄回味的余地。阴暗的教堂比起明亮的教堂来,是宗教忏悔的更合适的环境。

黎明和黄昏的朦胧光线似乎适宜于渲染宗教精神,而光天化日却能使人们摆脱神秘和离奇的想象。

艺术家在表现他的主题的时候,必须能够不受约束地选择它的调子。艺术上的墨守成规是创造力的障碍。拘泥于简单地反映,屈从于公众的低级趣味,只能产生乏味的,没有特色的作品。

夸张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摄影艺术中,夸张的机会主要存在于明暗控制之中。如果把晴天雪地上黑色影子强调出来会有利于你的美学设想,那就让它变黑,必要的话还可以在放大时加光。如果在表现采矿的照片上,煤的颜色干扰了你想要强调的东西,你设法让它亮一些是合理的。

几乎可以说,不加夸张地处理色调只能落入俗套,而打破常规的处理却会因为它的新颖大胆而博得赞赏。

艺术家应该具有独特的观察力,能够越过常规和成见去观察事物,创造出扣人心弦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