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非对称的平衡

大多数调皮的构图,是由非对称平衡(有时叫不规则平衡或隐性平衡)构成的。假设想象中的垂直中线仍然存在,但在两边不是镜象那样对称,而是在大小、形状、明暗和布局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平衡是通过力量均等建力起来的,不管它是否相似。

把一端的物体,换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较轻的物体,使它们的总重量仍和原物相等,这时候便产生了非对称平衡。

如果我们不去仔细研究一下这种平衡状态对照片和艺术家具有多么大的影响的话,我们会以为它是值得一用的,或者,最多不过是没有多大妨碍而已。求平衡中最伤脑筋的问题,是要考虑物理因素和数量因素,特别是重量因素,它似乎成了取得平衡的决定性手段。

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为了取得某种形式的稳定,必须先确定每一物体在构图中的相对重量。背景空间对重力的影响是正的呢,还是负的?背景空间本身表示沉重呢,还是表示轻飘?是不是一个情绪激动或积极的被摄体比一个消极的被摄体为重?一个细长线条和一个小块形状,一个明亮区域和一个黑暗区域,一个粗糙质地和一个光滑质地——这一切之间,怎样才算重量均等呢?几何图形比不规则图形重到什么程度呢?

最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有没有必要建立绝对平衡?是否有必要以稳定为目的?如果“打破平衡”更能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话,难道有些照片不可以这样处理吗? 从视觉表现上说,我们可以在画面中心的一侧安放一个大图形,而在另一侧安放两个或更多的小图形。

这种平衡的变化形式是,让一个较重的物体离支点近些,而较轻的物体离支点远些,这样来使一个较重的物体与一个较轻的物体之间建立平衡。这是一个关于力矩的物理现象,每一边的力量是用物体的重量乘它到支点的距离求出来的。如果乘积相等,便可取得平衡。

在形象处理上,我们还可以让大图形离画面中心近些,而小图形离画面边框近些,这样来取得平衡。

这里就出现了完全不合逻辑的情况。我们在布局实验中已经看到,当若干个形象同处一个画面中时,离画面中心最近的形象通常是最能引人注意的。如果我们把大图形所具有的较大吸引力和所处的优势地位考虑在内,怎么能承认图四四八是平衡的呢?

小图形离中心那么远,它有什么力量克服占据中心的大图形的巨大吸引力呢?如果当小图形离画面边缘很近,特别当另一个图形、一个更强有力的图形被安置在靠近画面中心时,小图形便要失去它的吸引力了。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把小图形干脆拿走,大图形仍能非常好地保持着平衡。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试验,结果证明,对上述原则作相反的处理,倒是更加合理些。